场景驱动 · 逻辑为核 · 工具落地
主讲:怀国良老师
【课程背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即营销”的时代。对于客户而言,选择我们,不仅仅是选择了一项测试服务,更是选择了一位能“听懂我、帮助我、成就我”的技术伙伴。然而,在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中,我们常常面临三大高频挑战:
【首次接触】除了聊技术参数,我还能和客户聊什么来挖掘真实需求?
【方案呈现】如何把我们领先的技术方案,翻译成客户愿意买单的商业价值?
【深度共处】当客户驻场测试,这宝贵的“共处时间”,如何转化为深度信任和未来商机?
本次培训,将彻底抛弃传统销售理论的“宏大叙事”,聚焦这三大核心场景,用工程师熟悉的“系统思维”和“逻辑框架”,为您提供一套“原理清晰、流程明确、拿来即用”的营销工具箱。我们的目标不是改变你,而是武装你,让你在技术的“主场”上,也能打赢市场的“客场”!
以三大高频工作场景为经,以“道(原理)-法(流程)-术(话术)-器(工具)”为纬,构建学以致用的实战闭环。
道(原理)讲透每个场景背后的客户心理学与价值交换逻辑。
法(流程)提供每个场景下的标准化作业流程(SOP)。
术(话术)提供可以直接套用和修改的关键对话脚本。
器(工具)提供简单、有效的清单和表单,保证动作不走样。
【课程收益】
Ø&bsp;掌握三大场景作战地图:获得针对“首次接触、方案呈现、深度共处”三大场景的清晰行动指南。
Ø&bsp;习得一套“理科生”沟通法:学会如何将技术语言“编译”成客户可感知的价值语言。
Ø&bsp;收获一个即用工具包:带走《拜访准备检查清单》、《价值呈现一页纸》、《驻场机会雷达图》等实用工具。
建立一套工作新范式:将营销动作融入日常技术工作,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导”的转变。
【课程大纲(场景驱动版| 1天,6小时)】
时间 |
核心场景 |
模块 |
核心内容与解决的问题 |
上午(09:00-12:00)—— 从首次接触到赢得认可 |
|||
&bsp; |
场景一:客户拜访与技术交流 (105分钟) |
模块一:【拜访准备】技术交流前的“飞行检查清单” |
核心问题:如何让一次技术交流,准备得像一次精密的实验? |
&bsp; |
模块二:【现场沟通】超越技术参数的“三维对话”模型 |
核心问题:服务同质化严重,除了聊技术,我还能聊什么? |
|
10:45-11:00休息 |
|||
&bsp; |
场景二:形成方案与价值呈现 (60分钟) |
模块三:【价值翻译】从技术方案到客户价值的“解码与编码” |
核心问题:如何让客户听懂并认可我方方案的独特价值? |
&bsp; |
|||
下午(14:00-17:15)—— 从深度共处到持续共赢 |
|||
&bsp; |
场景三:客户驻场期间的关系深化与机会挖掘 (105分钟) |
模块四:【信任升温】将“共同工作”转化为“深度信任”的三个关键动作 |
核心问题:客户就在身边,如何把握这“千金难买”的共处时机? |
&bsp; |
模块五:【机会挖掘】非正式沟通中的“商机雷达” |
核心问题:如何在闲聊与技术探讨中,为未来“埋下伏笔”? |
|
15:45-16:00休息 |
|||
&bsp; |
整合与落地 (75分钟) |
模块六:【行动固化】构建我的“技术营销SOP” |
核心问题:如何将所学工具融入日常,形成肌肉记忆? |
&bsp; |
模块一:【拜访准备】技术交流前的“飞行检查清单”(50分钟)
核心问题:如何让一次技术交流,准备得像一次精密的实验?
1.1 [问题]拜访前,我需要了解客户的哪些“出厂设置”?
原理:信息对称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不打无准备之仗。
清单1 (知彼):客户公司近期战略重点(看年报)、目标部门职能与KPI、拜访对象(工程师/科长)的技术背景与近期关注点(查专利/论文/行业发言)。
清单2 (知己):我方本次交流的核心目标(建立联系/挖掘需求/介绍方案)、我方能解决的1-2个核心问题、可分享的1个最相关案例。
1.2 [问题]如何设计一场“不跑题”的技术交流会议程?
原理:设定议程是掌控谈话节奏、体现专业性的关键。
流程:① 破冰与目标确认(3mi)→ ② 我方价值简述(5mi)→ ③ 核心: 开放式提问与需求探讨(20mi)→ ④ 初步思路或案例分享(10mi)→ ⑤ 总结与明确下一步(2mi)。
工具:《技术交流会议程设计模板》。
1.3 [问题]除了PPT,我还需要准备哪些“秘密武器”?
原理:问题的质量决定沟通的深度。
话术准备:准备3个关于客户“挑战/痛点”的开放式问题。(例如:“在XX测试环节,您觉得最耗时/最不可控的部分是什么?”)
案例准备:准备一个与客户问题相似的“第三方故事”,便于侧面印证我方能力。
1.4 [问题]如何设定本次交流的“成功三级火箭”目标?
原理:设定分级目标,确保每次接触都有收获,避免挫败感。
工具:《拜访目标设定卡》
l保底目标(60分):建立有效联系,探明对方1个真实痛点。
l期望目标(80分):获得对方初步认可,被邀请参与后续需求讨论。
l惊喜目标(100分):发现一个客户自己都未察觉的潜在需求,成为“启发者”。
模块二:【现场沟通】超越技术参数的“三维对话”模型(55分钟)
核心问题:服务同质化严重,除了聊技术,我还能聊什么?
2.1 [问题]如何用“工程师语言”做开场,快速建立同频?
原理:以对方熟悉的领域切入,降低防备心理,建立专业认同。
话术:“王工,我拜读了您上次在XX论坛上关于XX技术的分享,深受启发,特别是您提到……我们内部也做了一些探讨,想向您请教一下。”
禁忌:避免“王总好,我是来给您介绍我们产品的”这类销售式开场。
2.2 [问题]如何从“聊技术”自然过渡到“聊业务”?
原理:技术是服务于业务的,将技术问题与业务结果相关联。
流程:应用“技术-影响-业务”追问法:
l “这个技术指标(技术)的实现,主要会影响到哪些性能表现?”
l “这些性能表现的提升,最终会体现在贵司的哪些业务目标上?(比如研发周期、成本、用户口碑?)”
2.3 [问题]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客户说出“冰山下的需求”?
原理:最好的销售是让客户自己发现问题和需求。
工具:《需求挖掘问题清单》
l问挑战:“在您负责的这个环节,如果让您排个序,最头疼的三件事是什么?”
l问影响:“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可能会带来哪些更深远的影响?”
l问期望:“如果这个问题能完美解决,对您个人/部门/公司意味着什么?”
2.4 [问题]技术交流中,如何应对“挑战性问题”或质疑?
原理:将质疑视为深入沟通的机会,而非冒犯。
流程:“承认-重塑-反问”三步法
l承认(Ackowledge):“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专业/一针见血。”
l重塑(Reframe):“您担心的其实是XX问题,这恰恰是我们方案设计的核心考量之一。”
l反问(Questio):“为了更好地解决您担心的这个问题,您认为一个理想的方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模块三:【价值翻译】从技术方案到客户价值的“解码与编码”(75分钟)
核心问题:如何让客户听懂并认可我方方案的独特价值?
3.1 [问题]什么是“价值”?如何区分“技术优势”和“客户价值”?
原理:客户不买“技术”,只买“收益”和“保障”。我们的技术优势是“因”,客户的业务收益是“果”。
案例分析:“我们的设备精度更高”(技术优势)VS“我们的方案能帮您将产品误判率降低30%,每年减少XX万元的潜在损失”(客户价值)。
3.2 [问题]如何应用“价值翻译”公式,把技术语言转换成客户语言?
原理:应用简化版FABE法则,让价值呈现有逻辑、有证据。
工具:《价值翻译一页纸》
lF (Feature/技术特性):我们方案采用了XX技术…
lA (Advatage/实现优势):…这使得我们的测试效率/精度/稳定性提升了XX%…
lB (Beefit/客户收益):…(最关键) 这意味着您可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测试成本/提升产品可靠性/规避法规风险】…
lE (Evidece/案例佐证):…比如,我们为XX车企做的项目,最终帮他们实现了XX成果。
3.3 [问题]如何设计一份让技术和采购都点头的“价值呈现PPT”?
原理:一份好的方案,需要同时满足不同决策者的“语言体系”。
流程:“金字塔结构”:① 结论先行(一句话总结方案核心价值) → ② 分点论述(针对技术、效率、成本、安全等维度) → ③ 案例支撑 → ④ 合作与实施计划。
工具:提供一份“高分价值呈现PPT”的关键页模板。
3.4 [问题]在呈现方案时,如何引导互动,而不是“单口相声”?
原理:通过互动,变“我讲你听”为“我们共同探讨”。
话术:在关键页面后停顿,提问:“针对这一点,是否符合您之前的预期?”或“在您看来,这个价值点对于您当前的项目来说,重要性如何?”
实战演练:分组用《价值翻译一页纸》工具,将自己科室的一项核心技术服务进行价值包装,并进行3分钟电梯路演。
模块四:【信任升温】将“共同工作”转化为“深度信任”的三个关键动作(50分钟)
核心问题:客户就在身边,如何把握这“千金难买”的共处时机?
4.1 [问题]客户驻场,我作为科室负责人,第一天应该做什么?
原理:首日印象决定了后续合作的基调。专业、周到是核心。
流程:《驻场首日SOP》:
① 主动迎接,介绍我方接口团队;
② 召开一个简短的启动会,对齐目标、计划和沟通机制;
③ 带领客户熟悉环境(工位、设备、食堂、休息区),解决后顾之忧。
4.2 [问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解决小问题”建立大信任?
原理:信任是在一次次可靠的交付中累积的。
动作1 (主动暴露):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主动告知客户,并附上解决方案,变被动为主动。
动作2 (超越本分):主动发现并解决一些客户没提出、但可能影响实验效率的小问题。
动作3 (凡事闭环):客户提出的任何需求,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4.3 [问题]工作之余,如何进行“不刻意”的非正式沟通?
原理:饭桌、茶歇是了解“人”而非“角色”的最佳时机。
话术:聊行业趣闻、聊个人爱好、聊职业发展困惑,展现你作为“人”的一面。
禁忌:避免打探隐私、避免在非正式场合谈论项目细节或费用。
4.4 [问题]实验结束,如何进行一次“加分”的复盘送别?
原理:好的结尾是下次合作的开始。
流程:组织一次简短的复盘会,共同回顾项目成果、亮点与待改进点,并主动询问客户对本次服务的感受和建议。
工具:一份简洁的《项目交付小结报告》,帮助客户向他的领导汇报。
模块五:【机会挖掘】非正式沟通中的“商机雷达”(55分钟)
核心问题:如何在闲聊与技术探讨中,为未来“埋下伏笔”?
5.1 [问题]除了当前项目,我还能跟客户工程师聊些什么“未来”?
原理:了解客户的下一步,才能参与他的未来。
话术清单(未来导向):
① “这个项目做完后,你们下一个重点攻关的技术方向是什么?”
② “听说明年行业会有XX新标准出台,你们这边是怎么准备的?”
③ “你们部门最近在关注哪些新技术或新趋势?”
5.2 [问题]如何从客户的“抱怨”和“吐槽”中发现商机?
原理:抱怨的背后,往往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流程:听到抱怨时,① 倾听并表示理解 → ② 追问细节(“具体是哪个环节让您觉得特别麻烦?”) → ③ 记录并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用XX方式解决,是否会有价值?”)。
5.3 [问题]如何巧妙地介绍我们“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或新服务?
原理:以“技术探讨”而非“产品推销”的形式,降低对方的抵触感。
话术:“我们最近在预研一个XX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YY问题,但还在探索阶段,想听听您作为一线专家的看法,这个方向您觉得有前景吗?”
5.4 [问题]如何利用《驻场机会雷达图》记录和跟进潜在机会?
原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碎片化信息结构化。
工具:《驻场机会雷达图》:记录客户提到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挑战、关键人】,并标注【潜在机会点】和【下一步跟进动作】。
实战演练:模拟一个客户驻场场景,学员分组讨论并填写《驻场机会雷达图》。
模块六:【行动固化】构建我的“技术营销SOP”(75分钟)
核心问题:如何将所学工具融入日常,形成肌肉记忆?
6.1 [问题]回顾与串联:我们今天收获了哪些“标准作业程序(SOP)”?
解决方案1: 梳理“首次接触SOP”:从准备、开场到需求挖掘的完整流程。
解决方案2: 固化“价值呈现SOP”:应用价值翻译公式和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步骤。
解决方案3: 内化“驻场服务SOP”:从首日接待到机会挖掘的关键动作。
6.2 [问题]如何将这些SOP,变成我个人和科室的工作习惯?
解决方案1: 个人层面:选择一个SOP,在下一次相关场景中强制使用一次。
解决方案2:科室层面: 在科室例会上,用5分钟分享一个应用心得或成功案例。
解决方案3: 工具驱动:将今天提供的表单和清单,作为项目启动或客户拜访前的必填项。
6.3 [问题]面对真实的复杂情况,如何灵活应用这些流程和工具?
解决方案1:理解原理,而非死记硬背:抓住每个SOP背后的核心逻辑(如“以客户为中心”)。
解决方案2: 先固化,再优化:先严格按照流程做一遍,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解决方案3: 建立复盘机制:每次应用后,花10分钟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
6.4 [问题]结业作业:制定我的“第一次全流程营销行动计划”
解决方案1:锁定一个真实目标客户。
解决方案2:应用今日所学工具,完成一份《客户拜访与价值呈现整合计划表》。
解决方案3:设定一个可衡量的小目标(例如:一个月内,成功向该客户传递一个核心价值点并获得正面反馈)。
互动分享与讲师点评。
授课老师
怀国良 世界500强企业京东集团(京东科技)数字产业品牌营销总经理、企业认证讲师
常驻地:北京
邀请老师授课:13911448898 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