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谢鸣
常驻地: 天津
擅长领域: 精益生产

主讲:谢鸣老师

【课程背景】

在制造行业中,测量系统的准确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等特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控制和过程改进。然而,企业常面临以下问题:对测量系统分析(MSA)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理解不深,缺乏正确的测量系统管理意识;难以掌握计量型、计数型和破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如计量型数据的重复性与再现性(GR&R)分析、计数型数据的属性一致性和KAPPA分析等;无法有效评估测量系统的变异来源并进行改进,导致测量数据质量不高,影响产品质量改进和过程控制决策。本课程依据AIAG测量系统分析手册,通过系统讲解和实战演练,帮助学员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模块

内容

课程定位分析

围绕制造行业测量系统分析需求,明确课程针对计量型、计数型和破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目标,结合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检验人员等对象特点,确定案例驱动、实操为主的课程形式。

课程逻辑梳理

按照测量系统分析的流程,从基础知识到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方法,再到与SPC、PPAP等体系的关联,构建循序渐进的逻辑框架,帮助学员系统掌握知识。

课程内容开发

引入AIAG手册权威方法,结合大量制造行业真实案例,设计稳定性、线性、偏倚、GR&R等分析的实操内容,以及属性一致性、KAPPA分析等计数型数据处理方法。

课程聚合转化

通过实操练习、分组讨论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炼测量系统分析的关键步骤和判定标准,便于学员记忆和应用。

授课语言与方式

采用专业且易懂的语言,结合图表、数据示例等可视化手段,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现场实操等多种授课方式,提升学员参与度和理解度。

结构化授课技巧

设计清晰的开场介绍课程目标和重要性,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实时互动保持学员注意力,结尾总结重点内容并布置实践作业,强化学习效果。


【课程收益】

1.知识层面:深入理解MSA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掌握测量系统的构成及关键术语,如准确性、精确性、偏倚、线性等。

2.技能层面:熟练运用计量型数据的稳定性、线性、偏倚、GR&R分析方法,以及计数型数据的属性一致性和KAPPA分析技巧,掌握破坏型测量系统的嵌套式设计分析方法。

3.应用层面:能够对企业现有测量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准确评估测量系统的可接受性,为产品质量改进和过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4.工具层面:学会使用Minitab、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结果解读,提高工作效率和分析的准确性。

【课程时长】2 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制造行业质量管理人员、检验人员、工艺工程师、生产主管等与测量系统分析相关的人员

【课程方式】实战演练、案例教学、讨论分析、互动练习、现场模拟


【课程大纲】

导入(1小时,含15分钟互动)

1.课程开场(25分钟)

介绍课程目标:掌握MSA核心方法,提升测量系统分析能力,为质量控制提供支持。

强调MSA在制造行业的重要性:精确测量数据是产品质量控制和过程改进的关键,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2.行业现状与价值(20分钟)

分析制造行业测量系统现状:测量数据不准确、测量系统变异来源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质量控制效果。

阐述企业对MSA的需求: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企业急需科学的MSA方法来评估和改进测量系统。

3.互动环节(15分钟)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遇到的测量系统问题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讲:MSA基础知识与计量型数据基础分析

(3小时,含45分钟互动和实操)

一、MSA基础知识(1小时,含10分钟互动)

1.测量系统构成(20分钟)

硬件部分:量具、仪器设备等测量工具的性能和精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软件部分:数据处理软件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如Minitab、Excel在分析中的作用。

人员要素: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责任心对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条件对测量设备和结果的干扰。

2.关键术语讲解(25分钟)

准确性(Accuracy):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举例说明不同量具准确性的差异。

精确性(Precisin):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对比不同测量设备的精度数据进行讲解。

偏倚(Bias)、线性(Linearity)、随机误差(Randm Errr)、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r)、分辨率(Reslutin):结合实际测量场景,解释各术语的含义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互动环节(10分钟)

各组使用不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分析测量结果差异,理解分辨率的含义,每组展示测量数据并讨论。

二、计量型数据稳定性分析(1小时,含10分钟实操)

1.稳定性概念与意义(20分钟)

定义:测量系统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测量结果的变异程度。

意义:确保测量系统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为过程控制提供稳定的数据支持。

2.分析方法与步骤(25分钟)

介绍使用控制图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控制图绘制和判异规则。

详细讲解Minitab和Excel中稳定性分析的操作流程和参数设置。

3.实操练习(10分钟)

学员使用提供的企业数据,通过Excel进行稳定性分析,绘制控制图并观察数据趋势。

4.案例分析(15分钟)

以某知名企业测量设备稳定性问题为例,讲解如何通过稳定性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如设备定期校准、操作人员培训等。

三、计量型数据线性分析(1小时,含15分钟互动和实操)

1.线性概念与影响(20分钟)

定义:测量系统在预期的操作范围内,偏倚随测量值变化的关系。

影响:线性不良会导致不同测量范围的测量结果偏差不一致,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分析方法与流程(25分钟)

讲解通过回归分析进行线性评估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要求(选择覆盖测量范围的多个标准件)和计算步骤。

演示在Excel中进行线性分析的操作方法,如绘制散点图、拟合回归直线等。

3.实操与互动(15分钟)

学员利用机构检定证书数据,在Excel中进行线性分析,计算线性误差并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分组讨论线性分析结果对测量系统的影响,如线性超差时如何调整测量设备或修正数据。


第二讲:计量型数据深入分析与破坏型MSA

(3小时,含35分钟实操)

一、计量型数据偏倚分析(1小时,含10分钟实操)

1.偏倚定义与产生原因(20分钟)

定义: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异,反映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

原因:测量设备校准不准确、测量方法不当、人员操作习惯等因素都会导致偏倚。

2.分析实施步骤(25分钟)

介绍偏倚分析的实验设计,如选择合适的基准值(已知真值的标准件)和测量次数。

详细说明使用Minitab或Excel计算偏倚值和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如t检验判断偏倚是否显著。

3.实操练习(10分钟)

学员运用提供的测量数据,通过Minitab完成偏倚分析,查看偏倚值和p值,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存在显著偏倚。

4.线性与偏倚关联性(15分钟)

结合实例说明线性和偏倚的关系,如线性良好的测量系统在不同测量点的偏倚相对稳定,而线性不良可能导致偏倚随测量值变化而显著变化。

二、计量型数据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2小时,含20分钟实操)

1.GR&R概念与计算方法(30分钟)

区别与联系:重复性是同一操作人员使用同一设备对同一零件的重复测量变异,再现性是不同操作人员或不同设备的测量变异。

均值极差法(Xbar-R):讲解数据收集步骤(选择n个零件、k个检验员、m次测量),计算重复性(EV)、再现性(AV)、GR&R总变异和百分比,明确可接受性标准(如GR&R%<10%为良好)。

方差分析法(ANVA):介绍模型建立和计算过程,对比与均值极差法的优势(能更准确分析交互作用)。

2.研究设计与执行(25分钟)

样件选择:应覆盖测量范围,具有代表性,避免选择特性过于一致的零件。

人员选择:挑选有经验和无经验的检验员,反映实际操作中的差异。

测量方式:规范测量步骤,确保一致性,如固定测量位置、力度等。

3.实操与案例(35分钟)

学员分组进行GR&R实验,收集数据并使用Minitab分析,计算各项变异分量和百分比,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合格。

以某汽车企业齿轮测量GR&R案例为例,讲解分析结果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及改进措施,如更换量具、优化检验流程。

三、破坏型MSA实施方法(1小时,含15分钟互动)

1.破坏型测量特点与挑战(20分钟)

特点:样本测量后被破坏,无法重复测量,如材料拉伸试验、焊接强度测试等。

挑战:数据收集困难,测量结果不确定性高,需要特殊的实验设计来评估测量系统。

2.嵌套式设计应用(25分钟)

原理与布局:将样本嵌套在检验员或设备中,通过方差分析分离不同变异来源,如检验员间变异、样本间变异等。

数据收集与分析:介绍嵌套式实验的数据结构和分析方法,使用Minitab进行嵌套方差分析,解读结果中的方差分量和显著性。

3.互动环节(15分钟)

提供实际破坏型测量案例(如电池寿命测试),学员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嵌套式实验,制定数据收集方案并分享讨论结果。


第三讲:离散型MSA分析方法及体系关联

(4小时,含55分钟互动和实操)

一、第一天作业点评与互动(1小时)

1.作业点评(40分钟)

选取部分学员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从数据收集合理性(如零件选择、测量次数是否符合要求)、分析方法正确性(是否正确使用均值极差法或ANVA法)、结果解读准确性(对GR&R%的判定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展示优秀作业案例,分享其中的亮点,如清晰的数据表格、直观的图表展示和合理的改进建议。

2.互动分享(20分钟)

邀请学员分享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数据收集时的人员配合问题、软件操作中的疑问等,组织全体学员讨论解决方法,讲师适时补充专业建议。

二、离散型MSA之属性一致性分析(1.5小时,含20分钟实操)

1.概念与目的(20分钟)

定义:用于评估多个检验员对同一组属性数据(如合格/不合格、缺陷类型等)判断的一致性程度。

目的:确保检验员对产品属性的判定标准一致,避免因人为判断差异导致的质量误判。

2.分析方法与数据收集(25分钟)

介绍不同的属性一致性分析方法,如二分类数据的简单一致性分析、多分类数据的加权一致性分析。

明确数据收集要求,如选择足够数量的样件(包含合格和不合格品)、检验员独立判断并记录结果。

3.实操练习(20分钟)

学员使用某企业的零件外观检验数据,通过Minitab进行属性一致性分析,计算一致性比例、Kappa系数等指标,判断检验员之间的一致性是否良好。

4.案例分析与讨论(25分钟)

以电子元件外观缺陷检验为例,讲解属性一致性分析结果对产品判定的影响,如一致性差时可能导致漏检或误判,需重新培训检验员或明确判定标准。

三、离散型MSA之KAPPA分析(1.5小时,含20分钟实操)

1.KAPPA系数含义与作用(20分钟)

定义:衡量分类数据一致性的指标,考虑了偶然一致的因素,比简单一致性更准确。

作用:用于评估检验员之间、检验员与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判断计数型测量系统的有效性。

2.分析步骤与计算方法(25分钟)

讲解KAPPA分析的步骤,包括建立混淆矩阵、计算实际一致率和期望一致率、求解Kappa值。

说明Kappa值的解读标准,如Kappa≥0.75为一致性良好,0.4-0.75为中等,<0.4为一致性差。

3.实操与案例(25分钟)

学员运用医疗诊断数据(如癌症病理切片判断)进行Kappa分析,使用Excel计算Kappa系数并解读结果,理解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结合制造业案例,如铸件缺陷分类,讲解如何通过Kappa分析发现检验员判断差异的原因并进行改进。

四、MSA与SPC、PPAP体系关联(1小时,含15分钟互动)

1.MSA与SPC关联(25分钟)

SPC 原理与作用:通过统计方法监控过程变异,及时发现异常波动,实现过程控制。

MSA 对SPC的影响: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精密性直接影响SPC控制图的有效性,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测量系统会导致错误的控制信号。

案例分析:某企业因测量系统GR&R超差,导致SPC控制图出现大量虚发警报,通过MSA改进后,控制图准确反映过程实际情况。

2.MSA与PPAP关联(25分钟)

PPAP 内容与要求:生产件批准程序要求提交测量系统分析报告,确保测量系统满足规定的要求。

MSA 在PPAP中的作用:作为PPAP的关键组成部分,MSA结果是判断生产件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不符合要求的测量系统会导致PPAP批准失败。

互动讨论:学员分享所在企业PPAP流程中MSA的应用情况,讨论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如测量系统临时不符合要求时如何申请临时批准。


总结:回顾/问题解决/成果展示(0.5小时)

1.课程重点回顾(20分钟)

梳理MSA基础知识,包括测量系统构成、关键术语和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方法(计量型、计数型、破坏型)。

强调GR&R分析、属性一致性分析、KAPPA分析等核心内容,以及MSA与SPC、PPAP的关联应用。

2.学员答疑(15分钟)

学员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分析方法选择、软件操作疑问等,讲师进行针对性解答。

3.成果展望(10分钟)

鼓励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测量系统分析中,通过实践提升测量数据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期待学员在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果。


学习成果输出

1.分析报告:学员完成企业实际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属性一致性分析报告等,包含数据收集过程、分析方法、结果解读和改进建议。

2.实操案例:整理课程中实操练习的案例数据和分析结果,形成可参考的测量系统分析案例集,用于企业内部培训和交流。

3.工具应用:掌握Minitab、Excel等工具在MSA中的操作技巧,能够独立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日常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授课老师

谢鸣 制造型企业质量及精益改善专家,六西格玛黑带

常驻地:天津
邀请老师授课:13911448898 谷老师

主讲课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现场改善

谢鸣老师的课程大纲

微信扫一扫

T:13911448898

立即
报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