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老师: 李洪源
常驻地: 广州
擅长领域: 能源电力

课程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能源结构的转型已成为各国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正积极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这不仅是对国内能源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也是应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随着《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政策和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能源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课程旨在帮助能源电力企业从业人员深入理解最新的能源政策,掌握前沿技术趋势,提升政策解读能力和战略规划水平。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学员将全面了解我国能源政策的核心要点,包括《能源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内容及其解决的问题,以及《“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特征和发展目标。此外,课程还将深入探讨新能源发展的新周期、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实施路径,以及储能、氢能、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讨论,学员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在政策环境下的决策水平与执行力,助力企业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收益:

1.全面掌握最新政策:深入了解《能源法》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2.提升政策解读能力: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对政策法规的深层次理解,减少解读误区;

3.优化战略规划:学会将最新政策纳入企业战略规划,提升企业在政策调整中的适应能力;

4.把握市场机遇:深入研究相关技术和市场趋势,为企业提供把握市场机遇的决策支持;

5.提升决策水平: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讨论,提高在复杂政策环境下的决策能力与执行力;

6.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与技术的结合,助力企业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能源电力企业从业人员

课程形式:讲师讲授+现场讨论+案例介绍+数据分析

 

课程大纲:

第一讲:我国首部《能源法》:为能源行业发展明确方向

一、立法的目的

1.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 明确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各方面的工作目标

二、主要内容

1. 总则:明确了能源的定义,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2. 能源规划:对各级各类能源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依据做出规定

3. 能源开发利用:明确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4. 能源市场体系:对能源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做出规定

5. 能源储备和应急:专门强调能源储备和应急的重要性

6. 能源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等领域的研发和创新

7. 监督管理:明确了能源领域的监督管理主体、职责和权限

8. 法律责任:对违反能源法的行为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保障有效实施

三、解决的问题

1. 能源的安全问题: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目的之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高质量发展问题:第四条规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降低能源消耗,防止和减少能源浪费”

3. 能源市场建设问题:我国的能源企业过去通常都是集开发、输送、销售于一体,处于垄断地位,效率低,价格高。对关键的能源价格之确定,我国曾经长期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定价。这一方法弊端多多。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已基本找到了解决之道,就是建设能源市场。

 

第二讲:《“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解读

指导思想:

1)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

2)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一、总体特征

1.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呈现“6新”

1)新形势——全球能源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

2)新要求——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3)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

4)新特征——大规模发展、高比例发展、市场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5)新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煤左右

6)新举措——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基本原则

1)6个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多元迭代、系统观念、市场主导、生态优先、协同融合

2)5个并举: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

3.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

2)发电目标

——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3)电力消纳目标

——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4)非电利用目标

——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多能源开发

1)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

2)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

3)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4)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

5)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

6)稳妥推进海洋能示范化开发

2.供给革命

1)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

2)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

3)推动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纳

4)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直接利用

5)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6)扩大乡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3.技术革命(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

1)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攻关力度

2)培育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3)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完善可再生能源创新链

4.体制革命(健全体制机制,市场化发展可再生能源)

1)深化可再生能源行业“放管服”改革

2)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3)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机制

4)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

5.国际合作

1)持续参与全球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

2)深化推进国际技术与产能合作

3)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国际标准体系建设

 

第三讲:我国新能源发展迎来新周期

一、新能源发展第一个时代:补贴时代

1. 时间周期:2018年以前

2. 盈利模式:装机补贴+电量全额上网

3. 电能传递:源随荷动

4. 如何调节风光的不稳定:无法调节,弃风弃光

二、新能源发展第二个时代:平价上网时代

1. 时间周期:2018年至2024年4月1日

2. 盈利模式:电量全额上网

3. 电能传递:源网互动

4. 如何调节风光的不稳定:电网调节

三、新能源发展第三个时代:一体化时代

1. 时间周期:2024年4月1日以后

2. 盈利模式:电网保障性收购+参与市场交易

3. 电能传递:源网荷储一体化

4. 如何调节风光的不稳定:电源、电网、用户协调互动,三级配储能

5. 一体化时代将淘汰一大批新能源公司,有能力调动资源做一体化项目才能赢得市场

四、新周期的特征

1. 从单一到复杂,目录电价到市场化定价,双轨并行

2. 从计划到市场,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并行

3. 从区域到全国,打破省际壁垒,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4. 从一维到多维,在电能量市场之外配套辅助市场、容量补偿机制、绿电绿证市场、碳市场

 

第四讲:新能源3.0时代——源网荷储一体化

一、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提出

1.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成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关于促进形式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3. 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

4. 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幅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和可靠出力水平

二、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总体情况

1. 30个省(区、市)申报,项目合计595项

2. 跨省跨区多能互补43项,省内多能互补267项,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285项

3. 全国已明确了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接近100个,电源总装机超过3000万千瓦

三、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路径

1.区域(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1)引入电源侧、复合词、独立储能等市场主体

2)全面开放市场化交易,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灵活调节

3)培育用户负荷管理能力,提高用户侧调峰积极性

2.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1)在重点城市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坚强局部电网建设

2)梳理城市重要负荷

3)提出保障电源以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方案

4)结合清洁取暖、清洁能源消纳开展市(县)级示范

5)研究热电联产机组、新能源电站、灵活运行电热符合一体化运营方案

3.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

1)运用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新模式,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

2)依托光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等

3)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建设

4)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

5)结合增量配电网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

6)研究源网荷储综合优化配置方案,提高系统平衡能力

 

第五讲:新能源前沿技术与趋势

一、储能发展趋势

1. 长时储能

2. 极致安全

3. 全生命周期价格最低

4. 关键矿场资源争夺

5. 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对比分析

6. 电化学储能:锂电池储能、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对比分析

7.锂电池储能的弊端: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对比

1)工商业+锂电池储能(2-4h)

2)电网/电源+长时储能

8. 光热储能、超导储能、相变储能与氢储能的市场发展

9. 工商业储能收益分析:“215储能柜”投资收益模型

10. 固态电池发展现状与前景:电力不通过电网还可以如何传输

二、锂电池储能发展迅速,但是受关键矿产制约

1. 南美“锂三角”: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

2. “白色石油”、锂“欧佩克”中西方争夺博弈

3. 中澳关系“斗而不破”:依赖澳大利亚矿产进口

4. 中国与美国盐湖型锂资源

5. 中国锂业巨头——赣锋锂业、天齐锂业

三、氢燃料电池前景

1. 2025年是氢能发展元年:《能源法》首次将氢纳入“能源”体系

2. 日本丰田公司第二代氢动力汽车——Mirai技术分析

3. 氢的特性与应用场景分析

4. 氢的制造、储运,技术难点

5. 制氢加氢一体化加氢站

6.未来两大应用场景

1)氢能重卡:上汽氢动力重型卡车,加氢15min,续航1000km

2)低空经济:无人机大规模应用——相对锂电池,北方更适合氢燃料电池

四、“液态阳光”——绿色甲醇

1. 生物质结合绿氢制绿色甲醇技术路线

2. 3中科院研重要研究方向:电解海水制氢

3. 绿色甲醇在储能中的价值:储运经济性、跨年度超长期储存

案例:2024.4.10马士基航运到上海洋山深水港加注绿色甲醇

案例:香港特首宣布–将打造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

4. 李书福:吉利走通绿色甲醇路线,中国将不再需要进口石油

5. 甲醇动力汽车与氢动力汽车对比:造车成本、用能成本

6. 吉利汽车与哈尔滨政府战略合作:2025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吉利“甲醇混动”

7. 甲醇动力汽车在北方(黑吉辽、京津冀)优势明显、市场广阔

8. 中国发展绿色甲醇拥有过得天独厚的优势

9. 中国依托绿色甲醇或将成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

五、“东数西算”工程缓解东西部资源错配

1. 长三角——甘肃枢纽、成渝枢纽

2. 粤港澳——贵州枢纽

3. 京津冀——宁夏枢纽、内蒙古枢纽

4. 海上一体化算力网——海底数据中心

六、虚拟电厂:车网互动

1. V2G技术:车网互动物理连接点

2. 车厂的终极形态是能源运营商

3. 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意义

4. 各省虚拟电厂运行现状

5. 虚拟电厂VPP的类型分析

6. 虚拟电厂VPP的盈利模式

案例:深圳网地一体虚拟电厂

案例:浙江平湖县域虚拟电厂

案例:湖北武汉虚拟电厂

7. 虚拟电厂+V2G协助电网调峰调频,调用度电成本:3.5-5元

七、充电桩发展趋势

1. 数量趋势:截至到2024年底-1300万,2025预计新增1200万,2030预计达8000万

2. 技术趋势:V2G智能双向充电桩,宁德时代超快充(10min-400km)、华为液流超充技术(1s-1km)

3. 产业趋势:充电桩下乡—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驾风计划

4. 是否盈利核心影响因素:选址

八、风电、光伏发展趋势

1.风电朝“K”型趋势发展:陆地微型风机与海上超大型风机

1)陆地微型风机:二级微风驱动,市场方向:下乡

2)海上超大风机

a明阳智能,漂浮式双头风机16.6兆瓦(8.3+8.3)

b东方电气:海上26MW风机–轮毂中心185M、叶轮直径310M、扫风面积10.5个标准足球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

3)海上风电特点分析:成本、输电、运维、技术、安全、收益

4)海上风电:解决东南沿海AI算力对能源的需求

a海上一体化算力网:海上风电+海底数据中心

b海底数据中心优势:更加安全、更加节能

案例:海南陵水一体化算力运行1年,成果斐然

5)海上风电制造绿色甲醇——中国能源出口模式

a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高质量、稳定、大量绿色甲醇供应能力的国家

案例:2023.11.22马士基航运与金风科技签署战略协定:每年提供50万吨绿色甲醇

b全球航运业首个大规模绿色甲醇采购协议,涉及金额预计超5000亿

c 2024.4.10马士基万吨巨轮到上海洋山深水港,“船对船”加注500吨绿色甲醇

d全球航运业降碳需求:绿色甲醇效果最佳,但是成本较高

e地中海航运、法国达飞航运学习马士基:轮船动力结构改造

f绿色甲醇作为船用燃料降碳优势明显,每天少排放280吨二氧化碳

6)海南/香港:构建海上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

7)上海洋山深水港、宁波北仑港产业布局

2.光伏应用场景丰富

1)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

2)交能融合,高速与光伏结合

3)小米造车工厂对产业的影响

4)格力-光储用一体化空调

5)华为-零碳别墅智能用电系统

6)中石油塔里木盆地油田项目

7)农村微电网建设

3.光伏与风电对比分析-谁是新能源之王

1)发电时长

2)能量密度

3)装机成本

4)其他特性

九、我国核电市场分析

1. 我国核电综合实力分析—在建核电站与投运核电站

2. 国和一号与华龙一号对比分析

3. 我国核电市场的增量分析

4. 第四代核电技术: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

5.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石岛湾核电站

6. 对比第三代核电技术与第四代核电技术

7. 国家能源局对核电定位:主力补充电源

8. 核聚变:美国核聚变发电公司2028年正式并网

9. 可控核聚变发展或将提升人类文明等级

10. 中国“人造太阳”:让家家户户掌握太阳的开关

十、生物质发电趋势

1. 生物质能:垃圾发电、果壳/稻草/秸秆利用

思考:生物质发电算不算绿电

2. 生物质热电联产

3. 生物质制氢、生物质结合氢气制绿色甲醇

十一、绿电、绿证交易规则简述与市场发展趋势

1. 绿电交易的定义与绿证的核发范畴

2. 绿证的核发主体及规则

3. 绿电、绿证价格机制

4. 绿电、绿证交易方式:双边协商、集中竞价、挂牌

5. 绿证的价值:绿电的身份证,解决“电”同网同质的特性

 

第六讲:新能源改革里程碑:《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导入: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该政策的印发标志着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迈出关键步伐,将对电力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一、上网电价改革回顾

1.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 2021年,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

3. 2025年2月9日,发改委、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固定上网电价的弊端日益凸显

1. 一方面,不能充分反应市场供求关系

2. 另一方面,新能源没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

三、核心要点分析

1. 推动系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

2. 新能源上网点亮原则上全部将纳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3. 简历支撑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

4. 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

5. 2025年6月1日之前投产的存量项目,通过开展差价结算

6. 2025年6月1日之后投产的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电价由各地市场化竞价确定

四、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1)优化资源配置: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能更准确地反映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成本

2)稳定企业预期:建立的 “多退少补” 差价结算机制,电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收入骤减

3)激发技术创新: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下,企业会加大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

4)吸引行业投资:市场化改革使投资回报更加透明,投资者能更清晰地评估项目的收益和风险

5)促进产业协同:新能源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促使新能源企业与电网等加强合作

6)拓展市场空间:改革后新能源与煤电等一样进入电力市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

2.挑战方面

1)价格波动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

3)基础设施压力

授课老师

李洪源 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专家

常驻地:广州
邀请老师授课:13911448898 谷老师

主讲课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解读及新能源产业政策》《2025年能源电力行业宏观政策形势分析》《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到能源电力行业变革形势分析》《新型能源体系下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实践》《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电力行业变革形势分析》 《解读国家能源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电力“四会”班组综合能力提升》《电力系统应急事件处理及危机公关》《对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思考》《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扫一扫

T:13911448898

立即
报名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