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裴浩然

裴浩然老师个人简介清华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党校传统文化宜教因讲师正商书院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稻盛和夫企业家读书会秘书长海尔集团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策划总监,清华大学EMBA讲师团讲师,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客座讲师,东北大学MBA特聘教师 ,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际高级策划师,企管高级顾问师,全国生产力协会会员,国际品牌认证机构品牌管理官,国际注册企业培训专家。核心课

寇方墀《国学·生命》

主讲老师:寇方墀【课程概述】几个古老而常新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源在哪里,应该明白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是什么构成了我们与众不同的生命。国学思想中的各家学派如何回答上述问题?他们在主张什么?有哪些重要的圣哲先贤出现?我们又该如何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国学·生命》高屋建瓴,将对上述问题提出思考,并逐一进行阐述

寇方墀《国学中的人生与管理智慧》

(国学思想与管理实践)——“儒墨道法佛易”思想特质与现代企业管理实例主讲老师:寇方墀【课程概述】国学思想博大精深,诸子学说更是中华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儒墨道法各家学说为身处社会矛盾中的人们指点迷津,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良方,佛家学说以其悲悯的气质舒解人生压力,易学以其深邃博大和体用兼备深得历代帝王将相青睐,亦为有识之士必读之经典。本课程高屋建瓴,逐次解读

寇方墀《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儒墨道法佛易”思想特质与现代企业管理实例主讲老师:寇方墀【课程概述】国学思想博大精深,诸子学说更是中华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儒墨道法各家学说为身处社会矛盾中的人们指点迷津,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良方,佛家学说以其悲悯的气质舒解人生压力,易学以其深邃博大和体用兼备深得历代帝王将相青睐,亦为有识之士必读之经典。本课程高屋建瓴,逐次解读儒、墨、道、法、佛、易

王守常《中国智慧》

课程大纲●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意识。传统不是过去,传统与当下、未来相连,传统给当下以启示。我注六经,是学习;六经注我,是生活。●道在中国,是以道的主体代替了神的主体。以德配天,替天行道。道:规律、秩序、道德、毅志。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器:形而下者谓之器,等同于术。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道在器中,以道御器——中国文化的精神。●德《大学》:

李春平

李春平教授简介国学智慧与西方哲学管理培训专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第一届研究生良师益友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大成国学人才奖励基金”课程奖励金获得者【个人简介】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入职清华大学,先后任教于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系。1998年5月荣获清华大学第一届研究生“

赵驹《国学中的“降本增效”理念与现代运用》

《国学中的“降本增效”理念与现代运用》主讲:赵驹老师【课程背景】“降本增效”,是现代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一则“降本”,减少人财务事的无谓损耗;一则“增效”,挖掘潜力,优化人财物事的竞争效能。而国学文化中,“克勤克俭”、“奋发有为”等成语就基本概括了这些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少思想大家,王侯将相,还有商界达人、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降本增效”的经典理念和事迹,足堪现代企业管

赵驹《中国式领导艺术》

国学中的识人与用人主讲:赵驹老师【课程背景】一切领导艺术,其根本是对人才的识别与使用。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管理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识人用人方法,甚至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比拟之。其中,三国时刘卲所著《人物志》、诸葛亮的《心书》、明朝首辅张居正的《驭人经》、清代重臣曾国藩所著《冰鉴》,是识人用人艺术最集中的体现,还有历史长河中的用人故事,更是极有借鉴价值。在管理工作中,以扬弃的方法,有效

赵驹《国学智慧与领导者的执行力》

主讲老师:赵驹[课程背景】《战国策·秦策》里有一个著名的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哪怕只有一点点没有做好,也与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这就是执行力不强的后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在新时代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纵观历史,国家和企业,其各级领导者执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兴衰

李晓

李晓教授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山东大学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天津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