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崔永玮《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的绩效薪酬管理框架》

主讲:崔永玮【针对痛点】关于绩效——“不做不行,做了又没效果,怎么办?”“部门指标完成了,公司战略目标却没有实现?““管理者:业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管指考核……员工:搞绩效就是扣我们的钱……”关于薪酬——“钱花了,该激励的人却没激励着?”“只有管理者才能拿高薪,做技术的没有奔头!”“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没有定薪标准,也没有调薪原则!全凭老总说了算!”“干多干少一个样,年底了,业

祁建华

祁建华老师简介★曾任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理事★曾任中国人力资源协会理事★曾任中国企业培训与管理协会理事★曾任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会员★曾任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会员★曾任美国行政管理协会会员教育背景: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在职研究生1998--2000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文专业1982--1985年【工作经历】祁建

朴宏《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通往职业巅峰的金钥匙主讲:朴宏【课程背景】您是否经常感觉现在的工作不适合您,您需求不停寻找新“赛道”?您是否感觉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却总是遇不到伯乐?您是否感觉自己在职场焦虑迷茫,永远不知道每天的辛苦究竟为什么?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如果您的回答是肯定的,相信您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如何让您树立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即是您擅长与热爱,又能开心赚钱?如何让您在通往职业成功的道路上,手

王俊《成长型心智在人力资源的应用》

课程介绍: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核心研究(英文书《Mindset》中文书《终身成长》),即人们会拥有不同的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和Fixed Mindset。固定型心智约束你前进,成长型心智推动你前进,运用Growth Mindset的个人和组织在面临改变、创新、艰难抉择时,把挑战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会去探索新的

文熠《基于组织战略的关键人才管理》

主讲:文熠【课程背景】作为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你是否遇到以下问题: 当你在用人和辅导下属遇到障碍、挑战、困惑时,向人力部门提出需求,觉得和人力资源部门不在一个频道,无法沟通 总觉得手下的人不好用,离自己的要求有差距,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你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能给你解决当下的困境,如:缺人、人的能力不够、激励资源不够等 当你发觉人力资源部门发布的政策(定编、培育、晋升、评优等)与你的现状存在较

张守春

张守春老师简介具有丰富实操经验及海外研究功底,擅长主讲人力资源各模块课程,培训已有超过百场,四千多学员。部分接受过张老师培训的客户:可口可乐、埃索、网通、奥林巴斯、富士通、ABB,大唐电讯等。是中人网评定2004、2005年两度中国最具实战性十大培训讲师,财富论坛评选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界十佳培训师。曾任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朗讯集团人力资源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薪资管理经理,联合利华、通用、搜狐等

代伟伟《高绩效组织的绩效管理》

主讲:代伟伟【课程背景】企业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天然的追求业绩,不论一家公司的员工只有几百人还是几十万人,它的成功都有赖于每位员工个人的绩效。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绩效、人效、降本增效、向管理要效益等主题成为了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驱动绩效管理实现经营业绩成为了所有管理层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几乎所有企业都有某种形式的“绩效管理”,但另一方面,据美世(Mercer)20

安然《非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专家:安然【课程背景】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必然且重要性工作,随着一家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但目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多对人才招聘、人才测评、员工培养、绩效赋能、薪酬管理等工作仍处于既定流程化操作阶段,没有科学理论方法支撑,在工作

魏钧

魏钧老师简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博士,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人力资源课程主讲人之一,中国建设银行高级培训顾问(指导完成客户经理胜任力模型及培训体系构建),国家电网公司高培中心客座教授,时代光华战略合作特聘高级培训师,2002年被《中国经营报》评为全国“十佳企业培训师”。荣誉奖项2010-2013年,连续四年荣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培中心(EDP)的优秀教学奖。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

许秀清《突围同质化红海:国央企人力资源服务第二曲线实战》

从政策解读到生态构建,持续打造利润增长主讲:许秀清老师【课程背景】当前,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一方面,人社部与国资委政策更新频次加快(2023年仅养老/就业领域发文量同比增37%),大量国央企因解读能力不足错失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传统劳务派遣业务利润率跌破5%警戒线,数字化转型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叠加年轻员工对行业价值的质疑,企业陷入“转型焦虑症”。更严峻的是,在各地人才集团纷纷